森拥萤火 > 历史军事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414章 红山文化与辽人学子

第414章 红山文化与辽人学子(2 / 2)

位就是一个军事屯垦地。当时人记载辽东的文化情况为:“识点画形声之文者堇堇可数,若究义、晓法令,则若空谷之足音焉。”

可见别说读书了,能够看得懂官方告示的人在辽东都能算“空谷足音”一般的存在。

这是因为早期被派来辽东的官员只负责防守、筑城、屯田,大明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有派学官前来,打根子上他们就没打算让被发配辽东的这些军户子弟读书。

结果就是从洪武到正统年间七十余年辽东没有一个进士,连举人都少见。

辽东的第一个进士是正统十年的高润,当时是辽东巡抚和督选司看此地学子可怜,官家出钱送了两个辽东学子中的佼佼者到山东去应试,连送了许多年才考上的。

直到现在辽东的读书人也没准地方考试,只能到处加塞,他们有时去山东,有时去顺天,最远的进士甚至跑到江西去科考。

江西可是此时全天下科考难度数一数二的科举大省,读书人从东北被逼到江西去考试还能考中进士,可知其学习有多用功。

而辽东的学子到各地去考乡试,自然就会挤占当地乡试录取的名额,所以到哪儿都不受当地学生待见,考个试都得跟做贼似的。

历史上要到几年之后的万历三十七年顺天府才第一次专门为辽东士子增加了五名举人名额。

可以说此时辽东的读书人在整个大明的科举系统中就是鄙视链的最下端,甚至受歧视到自己都认同本地人没文化了的的地步。

但在这种情况下辽东的进士却是越来越多,在正统年间出了第一个之后基本上隔十几年就能考中一个进士,别看数量不多,但都是从别省读书人嘴里抢下来的名额,这还是要靠辽东读书人拼命保护文教种子才有的结果。

其实对于这些辽东读书人来说,他们拼命考中进士,在官场上也混不到多高的位置。

但这却是一种证明自己能力和身份的方法。

从骨子里萧汝芳等人就是想要告诉全国的其他文人,辽东人也是识字的,辽东人也是能科举的。

可想而知,当他们得知辽东也是华夏文明起源地之一时心中的那种自豪感。

萧汝芳等名仕,本地大户一直在本地推广文教,此时听闻王文龙的研究成果怎么会不高兴?

用过午饭,又说了一会儿话,众人散场。

冯家、佟家等本地读书大户马上为谁今晚招待王文龙而争抢。

最后还是萧汝芳叫来轿子,将王文龙请到自己家中去招待,他是铁岭第一个进士老爷,其他大户也抢不过他,这才让王文龙被萧汝芳抬去。

最新小说: 隋唐小纨绔 超时空史记 亮剑:每个兵都了不起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抗清 唐时明月宋时关 穿入维京当霸主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我在中世纪砍头二十年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